[010_專欄:潤物有聲集_執筆:昌政老師]


潤物有聲集(三):在想像與現實的邊界


一、第一份作業,沒有限制


上一堂課的「自我介紹」希望聆聽學生的經驗與想法,建立理解與溝通的基礎,同時藉以觀察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這一堂課讓學生發揮想像力,仿造幾米《履歷表》圖文書的書寫方式,設想自己是某個(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特殊職業角色,用那個角色的口吻寫一篇「履歷表」。其餘的寫作規定只有一個:沒有限制。從篇幅、內容、真實性、寫作形式,通通沒有限制。


他跟學生說:「你們老是覺得自己被限制,喜歡自由,現在給你們一個『沒有限制』的寫作機會,你會想要寫什麼呢?」自由是青春的不可承受之輕。對於習慣了依循軌道而行,並且在框架中表現優異的他們而言,「沒有限制」其實是很大的挑戰。好幾位學生抓不到寫作的方向,接連提問:「老師,可不可以……」「老師,這裡是不是……」,他的答案只有一個:「沒有限制」。拆掉了外在的規範,學生無法揣測「別人希望我寫什麼」,只能夠釋放自己的想像,與內心的自己對晤,盡情虛構。


儘管虛構,卻可能比現實來得更加「真實」。這份「履歷表」就像是心靈的鏡子,映照出寫手內心某處的模樣,那些隱藏在內心的願望與不吐不快的話語,都可以在「想像」的掩護之下真實呈現,不論是自覺得或者不自覺的。這樣的書寫比起制式的「自我介紹表格」更能夠洞察學生的性格。


班上學生的職業有「地球彩繪師」、「讀心者」、「來自地獄的刺客」、「飛天背包客」、「托貓所所長」、「幹話型生化武器恐攻組織首腦」、「二戰時的國旗」、「落葉收集者」、「時空警察之汁妹型男部門」、「快樂販售者」、「專業尖叫雞」、「時空列車車長」、「雙馬尾蘿莉偽娘金剛」、「時間觀測者」、「會行走的自動販賣機」……等等。他在咖啡店裡一張一張讀著這些想像紛呈的文字,在幽默與虛構的自述之中,解讀著青少年的青澀與深沉、輕狂與抱負。學習單上學生替自己虛構職業的「手繪玉照」,也幾乎可以做成一套類似塔羅牌的心理占卜圖卡,在文字之外,顯露自身。

    

話說從頭,這份寫作設計是第一年教學失敗之後的改良版本。第一年任教的時候,他希望瞭解學生對於「學習」的想像以及基本的寫作能力,於是在第一堂課與學生初見面的時候發下了長得像綠豆糕的稿紙,要學生以「如果我是OO老師」為題寫一篇作文。學生寫的很好,他很驚喜學生寫作的水平,也發現了一些深富潛力的寫作者。其中一張作文令他印象尤為深刻。那篇文章的題目是「如果我是機車的國文老師」,第一句就寫道:「如果我是機車的國文老師,我第一堂國文課就叫學生寫作文。」他就文論文批改了那篇文章。讚賞學生的聰明與勇氣之餘,也開始瞭解學生厭惡寫作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

    

那位暗諷國文老師「機車」的學生後來有了報應。她大學讀中文系,成為國文老師的學妹。

    

有了去年的經驗,第二年他就用「履歷表」來包裝寫作,同樣可以瞭解學生的寫作能力,並且可以在其它欄位中放進其他他想要瞭解的訊息,譬如「對國文課的期待」、「推薦一本好書並寫下內容大意語閱讀心得」等等。他依然仍夠記得那屆男的女的學生們精彩的寫作。有一篇用「文字方陣」的形式表述,他激賞地在空白處寫下「你是天才」的評語。那位學生從美國完成學業,現在居日本工作。他和這班的好幾位學生去年還見過面呢,就在日式平房裡頭,光影盪漾。

   

之後的每一年他都設計這份作業。他尤其喜歡看到學生在不需要猜測「老師喜歡看什麼」、「老師想要看什麼」的心態下寫出的自然文字。那是真實的語言,與文采無關。而且好多「作文」能力普通的人都在這樣的自由寫作中表現出過人的才情與詩意。習慣「作文」框架的寫手則未必能發揮文字與思想的彈性。


二、老師,受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第二堂課,他打算向學生說明高中國文的學科範疇,以及大學學科能力測驗的測驗指標。才進教室,一位學生就舉手提問:「老師,你覺得受教育的意義是什麼?」他愣了一下,又驚又喜地看著這位雙眼閃爍著好奇與聰穎的十六歲青少年。「你們真是太聰明了,會對根本性的問題感興趣」。他忍不住脫口而出,腦中快速盤算著該怎麼回應這個「大哉問」;他擔心萬一回答不了、或者回答不好,就會變成「大災問」。

    

他在黑板上寫下大大的「人」字,篤定地說:受教育的意義就是讓你成為真正的「人」。這裡說的不只是生物層面的「人」,而是文化層面的「人」。受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讓人自覺到自身的意義,發揮自我的潛力,創造價值。

    

他又寫下「君子」兩個字。「君子」就是「有德者」。德者,得也,得之於天也。將天所賦予自身的能力自覺地發揮出來,展現人的可能性,就是「德」的表現。在這層意義上,「君子」就是自我覺醒之後創造自我價值的人。這是中國古代儒家的教育理想。受教育的意義就是成為真正的「人」,也就是「君子」。

    

他擔心學生一下子抓不到這麼「大」的意義,接著在黑板上寫下「通情」與「達理」。他告訴學生要成為「大寫的人」,可以從「通情」、「達理」兩個方向做起,這也是國文課的目標。「通情」是對於自身、對於她者、對於世界的一切「有感覺」,培養換位思考的同理心;「達理」是能夠看清楚事實,理性地獨立思考,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他望向提問的學生,「這樣的回答可以滿足你嗎?你自己覺得受教育或者學習的意義是什麼呢?」學生說:「嗯,差不多是這樣。」呼!過關了。

    

他後來補充,如果是想要知道在「中學階段」的受教育的目的,照國家頒布的課程總綱,最基本就是要培養學生成為有能力適應社會的公民。


他還推薦了心理學家C.Rogers的「成為一個人」,說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有興趣的話可以自行找來看看。


三、國文課要學什麼?大學學測在考什麼?


接下來他帶學生瀏覽大學學測的研究試題,提醒學生,今年開始國文科選擇題與寫作測驗分開,測驗方向與題型都有所調整。大考的測驗目標大體上也反應了國文教學的預設目標。因此可以從試題中反推回去,檢視、歸納出國文課程的教學目標。


從選擇測驗題第一題開始,他帶著學生逐題閱讀,不斷地問:「你們覺得這道問題希望檢測出怎樣的能力?」然後將學生的回答依序寫在黑板上。最後他總結說,依據現在的高中國文課程綱要,「國文科」的知識結構包含了「語文」、「文學」及「文化」三大範疇,每個範疇之內再訂出若干的能力項目。知道這些不會讓你考試比較高分,但是會讓你成為一名自覺地學習者。希望以後被問到「國文課在學什麼」的時候,學生們不會默然無以應。下列資料適用時現行的101課綱,出自於大考中心(http://www.ceec.edu.tw)公佈之「學科能力測驗國文考科考試說明: 


一、測驗學生的語文理解與應用能力 

A1.字形的辨識與應用 

A2.字音的辨識與應用 

A3.字義的辨識與應用 

A4.詞語、成語意義的辨識與應用 

A5.語法的辨識與應用 

A6.修辭的辨識與應用 

A7.文法結構的辨識與應用 

A8.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二、測驗學生的文學知識與鑑賞能力 

B1.具備重要文學流派的常識 

B2.認識重要文學體裁的特質 

B3.認識重要作家的地位與成就 

B4.認識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 

B5.重要作品的鑑賞與評析 


三、測驗學生的基本文化素養 

C1.瞭解重要學術思想的形成、內涵、特質及影響 

C2.具備重要國學及文化常識 


接下來他帶學生瀏覽了「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的研究試題,他叮嚀學生,題目很難,不要輕忽。要培養出足以應對這種測驗的寫作能力,最好的方法不是一直寫模擬試題或者考古題(事實上現在連「考古題」都還沒有),而是了解寫作的核心能力,在未來的課程中跟著老師的引導,逐步建構起全面地寫作能力。寫作的教學就融入在每一堂課裡頭,包括問答思考、學習單、小組報告……,所有的教學活動其實都在替你們建構「寫作」的能力。因為這樣的「寫作」可以視為國語文能力的綜合表現。以下為大考中心公佈的測驗目標:


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之測驗目標,係參考大學校系期望學生具備的文字表達能力而訂 定,該期望之前五項依序為:


(1)能觀察、了解、歸納現象,並提出意見;

(2)能清晰具體地描述事實;

(3)能寫出個人的經驗,表達內心的情感與想像;

(4)能正確解讀圖表;

(5)能正確 穩妥地遣詞造句、謀段成篇。


本中心據以歸納為下列兩項: 


一、知性的統整判斷能力 測驗考生是否具備統整判斷的能力,評量內容包括: 

(1)能否正確解讀文字或圖表,適當分析、歸納,具體描述說明。 

(2)能否針對各種現象提出自己的見解。 


二、情意的感受抒發能力 測驗考生是否具備情意、想像等感性的表達能力,評量內容包括: 

(1)能否具體寫出個人實際的生活經驗。 

(2)能否真誠表達內心的情感。 

(3)能否發揮想像力。


最後他跟學生說,「考試引導教學」是大錯特錯的觀念!但是,國語文的學習必須有目標,在生命與情意的濡養之外,更基本的是落實國民教育高中階段的知識與能力養成。


上一節課的「履歷表仿作」主要就是訓練大家發揮想像力,在想像中表達內心的情感。

    

國文老師很清楚自己在教什麼嗎?你們願意信任國文老師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喬 的頭像

    小鈺國文

    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