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_專欄:潤物有聲集_執筆:昌政]
潤物有聲集(五):
《世說新語》——國文課堂上的情感教育與思辨教育
他在學校日告訴家長,這一年國文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成為「通情達理」的準公民。知識的吸收與技能的應用之外,他更看語文教育對於學習主體的認知功能,亦即是否能透過語文的閱讀、思考、辨析、感受、表達等訓練,增強學生的「理解力」。這樣的「理解力」同時包含了情感與智性兩個向度,可以用「通情」與「達理」概括說明。簡單區別,「通情」包含了觀察、感受、想像、美感、抒發、同理等能力,就是情感教育;「達理」包含了提問、思考、辨析、歸納、論證、說服、詮釋等能力,就是思辨教育。這兩者是國語文教學在心智認知方面的核心目標。
在課堂上,搭配第一課《世說新語》的諸多篇章,在講授過程中,他希望讓學生體會到國文課如何可能使人「通情」與「達理」。
一、言語與思考表現你的品味
翻讀課本之前,他在黑板上抄錄「謝太傅寒雪日內集」那則文章。同學說國中讀過,不是課本選文,但考卷的閱讀測驗做過。故事很簡單,謝安問「白雪紛紛何所似」,先後獲得了「撒鹽空中差可擬」與「未若柳絮因風起」的回答。兩個答案哪個比較好?為什麼?
有人覺得「撒鹽空中差可擬」比較好嗎?有位聰明的同學舉手。說因為他肚子餓了,想吃東西。說的很好,這是一種貼近當下身體直覺與需求的真實感受。但是吃飽之後呢,人是否還有其他的層面需要滿足呢?
大多數學生認同「未若柳絮因風起」比較好。為什麼?因為比較美。為什麼柳絮就比較美?鹽不美嗎?(這有歧視嗎?)問到這邊很多人開始陷入思考,很多人七嘴八舌發表意見。兩者孰美固然與兩件物品的視覺、觸覺與重量感有關,然而真正重要的差別不在於「鹽」與「柳絮」這兩個詞語符號實指的物體,而是這兩個符號所喚起的聯想。這是語言的重要特質之一,它不只是指向特定的物體,還能夠喚起人的經驗想像以及附著在這項符碼背後的層層意涵。國文課要教學生看見後面那層意義,或者至少點出有那層意義存在。
「鹽」使人聯想到飲食、日常生活;「柳絮」使人聯想到春天、詩意(「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樣的差別不是道德性的判斷,而是美感的高下。他跟學生說,生活除了實用之外,還有很多超越實用的層面。這些不見得讓你獲得物質成就,但是可以讓你的心靈與感受更豐富。同樣的白雪紛飛的景象,有人覺得「撒鹽空中差可擬」,這種想像力與想像的傾向是落實在日常生活、實用性的思考;有人覺得「未若柳絮因風起」,這種思維傾向則表現出不受限於日常實用的經驗世界,讓思維飛躍到美感的或者詩意的層次。謝道韞的精彩,不在於聰明口才好,而是她的回答超越的日常實用的層次,表現出美感意涵。
最後他勉勵學生,希望大家都能在日常、實用的生活表象之外,欣賞、品味事物的美感。這樣的美感可能無助於現實利益,卻可以讓自己更豐富,讓生活充滿趣味。現實很重要,但整個人生不只有現實生活與實用目標而已,人還有審美的需求必須滿足。這是文學之於人生的無用之用,也是文學送給我們的禮物。
他想起十幾年前接過一位高職學生的家教工作。母親說她不在意考試成績,那是學生自己的事。她說自己生平最討厭「言語乏味」的男人,不希望兒子如此。請國文老師是希望教學生成為「言語有味」的人。到底學習國文能不能教人成為一位「言語有味」的人呢?他一直在思考與實驗。
二、怎麼樣算是「理解」一篇文章?
課本第一則是選自夙慧篇的小故事。這則故事能談的點真的很多。他問學生「長安」是什麼意思?「就是地名啊。」那為什麼課本注釋要說「長安」是借指「洛陽」?學生看了注釋,有些一頭霧水,有些大呼不解。他跟學生說不要急,一層一層來梳理問題。先分成「課本怎麼說?為什麼這麼說?」以及「你同意課本的說法嗎?為什麼?」這兩個層次。討論的時候,試著先理解課本這麼解釋的原因,再進行反駁與說明。
課本為什麼要說此處的「長安」借指「洛陽」呢?為什麼不直接照著字面意思讀而要多轉一個彎?(A)「因為下文皇帝問那人『洛下』消息,因此要把『長安』解釋成『洛陽』,前後文比較順。」那麼用「長安」借指「洛陽」在語文規則上是合理的嗎?(B)「長安在歷史上經常是首都,因此以『長安』借稱『首都』,實指西晉的首都『洛陽』。」如果要支持課本的解釋,可以使用哪些證據呢?最強的證據是找出《世說新語》內部以及同時代的文獻記錄,是否也出現以「長安」借指「洛陽」的語言用例。若然,可以強化這個解釋。
如果不同意課本的解釋,針對上述理由(A),可以提出反駁嗎?「長安跟洛陽很近,可能在長安就會聽到洛陽的消息,因此從長安來的人也能問他關於洛陽的消息。」有證據支持嗎?他說:如果這樣的話,你可以說明長安與洛陽的距離嗎?或者可以從其他文獻資料中找到當時長安與洛陽消息互通頻繁的證據,就能支持你的假設了。另外有同學說「從長安到健康,會經過洛陽,所以皇帝當然可以合理地問『洛下消息』。」有找出證據嗎?他說:如果這樣的話,你可以找出長安-洛陽-健康的相對位置與交通圖嗎?說不定真的能夠合理推論從長安出發一定會經過洛陽。
針對上述將「長安」解釋成「洛陽」的理由(B)可以提出反駁嗎?「借代是說詞語『可以』那樣解釋,但不『必定』就要那樣解釋。如果客是從『洛陽』(地方)來的,為什麼不直接寫從『洛陽』」來就好了?寫他從『長安』來,再說『長安』借指『洛陽』(地方),搞得很亂,多此一舉。」很好。「課本注釋說長安從漢唐以來長時間作為首都,因此可以作為首都的代稱,但是《世說新語》編寫的時代早於唐朝,因此註釋自己矛盾,無法成立。」(神打臉啊!)很好!太棒了!
他對於作品背景與名物考證向來不感興趣,也沒下過工夫,但藉由這個例子讓學生練習思辨,並且保持警醒的頭腦,在接收既定訊息之前思考一下,倒是不錯的機會教育。喜歡思考的學生還提問:這篇故事發生的時間真的是在永嘉之禍(311年)發生之後嗎?我說文章中有「東渡意」的詞語,所以推測可能是晉室東渡(317年)之後所作。學生立刻上網查了資料,然後問:如果這樣,晉明帝(299-325)當時至少18歲了,要怎麼「坐元帝膝上」,不會很怪嗎?
除了時空背景的探問之外,這篇文章也是說明如何進行文本詮釋的好例子。根據課本的說法,晉元帝問晉明帝「你覺得長安和太陽哪個比較遠呢?」晉明帝第一次回答「日近」,目的在寬慰父親;第二次在群臣面前回答卻說「日遠」,用意在表達感傷與戒勉群臣。他問學生,你們覺得這樣的解釋有道理嗎?學生大部份覺得課本的解釋想太多了。反問,會不會小孩子只是隨口說說而已,沒有特別用意?這是很有趣的詮釋差異。
照課本的說法,明帝的夙慧表現在能夠善於體貼人情,並且根據應對的場合與對象不同,說出貌似矛盾卻意涵深刻的話。這種看法的前提是將「長安」借指為「洛陽」,擺在永嘉之禍的歷史背景底下來看,將兩人的對話視作一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政治寓言」。但是有沒有可能「長安」就真的只是「長安」,這就是一場父親與稚子的一般問答,而所謂的「夙慧」只是說明帝能夠講出不同的答案(日遠/日近)同時說出推論的理由(沒聽過人從太陽來/看得到太陽但是看不到長安)而已呢?他不曉得,選文本身無法提供更多的線索進行推論與驗證了。他跟學生說課本的說法只是可能成立的詮釋,提供大家參考,究竟詮釋的效力如何?恐怕見仁見智了。學生問,那考試考出來怎麼辦?「那也就見仁見智了吧!」他哈哈帶過。
總結這則選文,他跟學生說「理解」或者「讀懂」一篇文章有許多不同層次的意義。可能是認識字音、字形、字義,能夠翻譯,分辨語氣,分析語法,掌握結構,瞭解時空背景,或者是更高層次的主旨解讀等等。
前幾週網路廣傳哈佛大學校長的演講,她說教育的目的在教人有能力分辨誰在胡說八道。國文課所要訓練學生的能力,應該也包含這種批判思考的能力吧。
三、王子猷做了什麼?
第三則是「王子猷夜訪戴安道」。朗讀完文章,他問學生,如果要從文章中找出一個「關鍵詞」的話,哪一個字最恰當呢?有人說「忽」,也有人說「興」。他再問,這篇故事的核心事件是什麼?學生說是王子猷晚上不睡覺去找朋友。對!那他去找朋友的動機是什麼呢?事件的結果是什麼?「忽」字能夠解釋他去訪友的動機(忽然想到),卻無法同時解釋為什麼結果是「造門不前而返」。所以「興」字比較好作為理解全文的關鍵詞。
他跟學生說,「興」的甲骨文字象四隻手從不同方向共同舉起一物之形,基本的意思是「起」。這邊王子猷用「興」字點出自己做事憑著心情與直覺,念頭來了就去行動,念頭消失了就停止行動,這種率性而為的行為模式有別於事事出於評估規劃,經過利害計算之後才為了特定的目的而行動。大部份時候人的行動是「理性」的,會要求明確的動機與目的,往往經過一番盤算與權衡才去行動。王子猷的精彩就在於「無所為而為」的行動,擺脫了現實利害地估量計算,順著感覺與直覺走。這種行動的模式不單單是「率性自然」而已,還表現出一種富有美感意義的生命姿態。當生命超越了實用與功利目的,「美」才可能出現。王子猷說:「吾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就是在直覺與順任個性的行動中表現出魏晉人所崇尚的一種美感的生活姿態。
他想起第一次講「王子猷雪夜訪戴」,是好多年前擔任實習老師的時候。當時他在高三班級試教,剛好看到學生周記上寫到一則故事。原本要去補習,不知怎麼就跑到了新光三越大樓,從高樓上俯瞰著自己原本的補習班教室發出黃亮的燈光,心裡生出一股奇異的感受。這個意象令他印象深刻。或許生活中真的充滿太多太多的「不由自己」,已經習慣了既定軌道,已經習慣了權衡利害、計算投資報酬率,很難得有這樣的經驗,可以跳脫常軌,讓自己隔著一段距離,站在高遠的地方俯視原本的生活。那樣的意境與王子猷的行為有幾分神似,都是在一種無所為而為的行動中獲得生命的解放與自由。
第二個故事是他第一年在這所學校教書,也講過世說新語這課。段考完之後,四位事前預先請好事假的高一學生,穿了制服,跑到台中玩,拜訪友校,還拍照留念。
他問眼前的學生:你們覺得學長們的行為是一種名士風流嗎?那你們呢?有沒有照著自己的「興」行事過?你感受到的是一份自由嗎?還是依然心有掛礙,或者在意別人的眼光?
四、尊重語言就是尊重人我
課本第四則選文是「卿卿我我」的成語出處,一段富含生活趣味的夫妻應答。王戎希望太太不要再用「卿」來稱呼自己。因為在當時一些規範的用法中,「卿」字是地位高的人用來稱呼地位低的人。可能王戎經常因此受到旁人調侃吧,所以義正辭嚴地拿出「禮」的標準,希望太太別再用「卿」來稱呼自己。王戎太太顯然不買賬,說自己用「卿」來稱呼王戎是因為彼此感情好關係近,於是繼續用「卿」來稱呼王戎。後者可能是一種後起的而流行於當時的語言用法。
這一章表現了(古代)漢語詞性的靈活運用,經常被用來考詞性分類。但這章最有趣的其實是涉及了社會語言學的若干面向。稱呼不只是代稱對方的用語而已,還往往隨著時空背景的差別,帶有更豐富的語意內涵。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傳統書信的用語中,不同的稱謂反應出彼此之間的親疏或者尊卑關係。然而語言不是「死」的東西,它隨時在新陳代謝。生活中的語言使用經常表現出他自身新陳代謝的痕跡。
故事中王戎和他太太對於「卿」的用法所側重理解的語意內涵不同,因此拌嘴。王戎的太太說「卿卿愛卿,是以卿卿」,但在王戎聽來卻不舒服。這種在語言情境中對話兩造感受落差的情況經常發生。
他寫信或者與人通訊,稱呼對方時習慣用「您」以表示尊敬之意。會這麼做是因為他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曾與長者通信,長者總是用「您」相稱,於是自己也養成這樣的習慣。儘管是對於很熟、很親近的朋友,或者子弟們,也都以「您」稱之。有很多人覺得這樣稱呼太疏遠,要不然就是見到老師這樣稱自己而誠惶誠恐或難為情。其實對他來說「您」就是敬語,也未必跟彼此的年齡身分職務有什麼關係。
他特別舉了最近常聽到的「汁妹」一詞當作例子。學生說「汁妹」就是「追妹」,是追求女孩子的歡心。這可以成立。語言的日常用法很靈活,有一種情況是以聲代字,譬如到自助餐店買外帶餐盒,老闆在紙盒上寫下「ㄊ」可能是指「腿」,告訴你這份是雞腿飯。用「 ㄐ」表示「雞」(肉),用「ㄓ」表示「豬」(肉)也是常見的語言用法。所以可能有人開始用「ㄓ妹」表示「追妹」,後來又因為同音的關係用了「汁」字代替「ㄓ」,出現「汁妹」一詞。
「汁妹」這個用法也可能與外來語言有關。日文漢字的「汁」字除了作液體、湯汁之外,名詞的用例也有「利益、好處」的意思。若取後者這個意思,加以轉成動詞使用,「汁妹」就可以是「佔女孩子便宜」,與流行語的「虧妹」意思差不多。
但是說(寫)「汁妹」的時候,還可能讓聽者產生身體交接的語意聯想。這就可能讓聽者覺得身體不受尊重而不舒服了。如果無意讓對方產生不舒服,使用語言的時候必須更加謹慎。因為這不是說「我沒有那樣的意思,對方誤會了」就能夠完全免責的。語言有社會性,語意有規範的用法也有特定脈絡的語意,不只是「自己」一方面的事情。退一步說,如果因為自己說話的隨意無心而讓人不舒服,是自己樂見的嗎?
學生聽老師這麼認真解釋「汁妹」,笑語不絕。他跟學生說這是很嚴肅的話題,不是笑話,希望大家認真面對。他罕見地疾言厲色起來:語言就是你自己的表現,說什麼話就呈現出你是什麼人。光明正大的人說光明正大的話,下流的人說下流的話。自覺而謹慎地使用語言,不僅是對語言的尊重,更是對人的尊重,與對自己的尊重!